福州市,简称“榕”,别称榕城,是福建省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 [1] 。全市共辖6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6个县,总面积11968平方千米 [123] ,建成区面积416平方公里 [2-3] 。 [4] [6]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福州市常住人口为8291268人。 [122] 2020年,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20.02亿元,比上年增长5.1%。 [13] 福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福建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中国东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开放城市、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7] 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组成部分;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8] ,最早在秦汉时期名为“冶”,而后因为境内一座福山而更名“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历史上曾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曾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9] 、国家卫生城市、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 [8] 、国家环保模范城 [10]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11] 、全国文明城市 [12] 等称号。 2021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高水平建设福州都市圈,鼓励福州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推进福州新区加快建设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扩大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东南沿海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120] [120] 经济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92.30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产业增加值526.4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830.99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5034.84亿元,增长8.3%。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产业为5.6%,第二产业为40.8%,第三产业为53.6%。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0879元,比上年增长6.9%。 2019年,福州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095.36亿元,比上年下降2.0%,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8.08亿元,比上年下降1.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52.17亿元,上涨3.0%。全市税收收入491.76亿元,比上年下降2.4%。 [51] 2020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20.02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产业增加值560.7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840.77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5618.55亿元,增长4.4%。**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6.1%。 [125] **产业2019年,福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34.92亿元,比上年增长3.8%。粮食种植面积126.44万亩,比上年增加1.44万亩,其中稻谷面积58.48万亩,比上年减少1.47万亩;油料种植面积31.67万亩,增加0.8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09.81万亩,比上年增加8.18万亩。 2019年,福州市粮食产量46.88万吨,比上年增加0.94万吨,增长2.0%。其中稻谷产量23.49万吨,减少225吨,下降0.1%。 2019年,福州市肉蛋奶总产量28.16万吨,比上年下降6.7%。肉类总产量16.71万吨,下降8.1%。其中猪肉产量12.02万吨,下降13.7%;禽肉产量3.44万吨,增长9.3%;牛肉产量0.33万吨,增长7.9%;羊肉产量0.61万吨,增长9.3%。年末生猪存栏71.18万头,下降22.3%;生猪出栏153.08万头,下降12.5%。牛奶产量0.61万吨,下降8.9%。 茉莉花茶产业 据《中国名茶志》记载,福州茉莉花茶一直是国家的外事礼茶。改革开放前,中国出口的茉莉花茶均为福州出产。 据记载,1987年~1995年,在省、部及全国花茶评比会上,福州茉莉花茶获奖30余次,花茶厂达到近千家,仅仓山区城门镇就有400家以上,全市产量达到8万吨,占全国产量的60%以上。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出口量居全国之冠,产值超过15亿元,更获得“一担茉莉一钱金”的荣耀。此外,新中国成立至今,福州茉莉花茶一直是国家的外事礼茶,改革开放前,中国出口的茉莉花茶也均为福州出产。 [53] 福州市出台茉莉花扩大种植补贴,编制茉莉花茶保护与发展规划,开展福州茉莉花和福州茉莉花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研究及推广等,多措并举推动茉莉花茶产业持续发展。2011年,国际茶业协会授予福州“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称号,2014年,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54] 第二产业2019年,福州市工业增加值2610.31亿元,比上年增长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 2019年,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14.66亿元,比上年增长0.4%。其中集体企业1.80亿元,下降49.7%;股份制企业352.02亿元,下降0.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53.93亿元,增长3.9%;非公有制企业441.26亿元,增长3.8%;国有企业3.40亿元,增长42.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4.2%,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8元,提高0.54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34%。 [51] 第三产业 2019年,福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98.94亿元,比上年增长9.6%。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2870.75亿元,增长13.6%;餐费收入额201.59亿元,增长11.3%。按销售单位所在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847.84亿元,增长13.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24.50亿元,增长16.2%。 2019年,福州市接待境内外游客9654.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3%。其中接待境外游客173.40万人次,增长7.1%;国内游客9480.77万人次,增长17.5%。旅游总收入1450.58亿元,比上年增长23.9%,旅游外汇收入19亿美元,增长5.2%。年末星级酒店42家,星级酒店客房8333间,A级景区40个,全年经福州口岸赴台旅游3.5万人次,下降3.96%。 2019年,福州市进出口总额2525.8亿元,增长3.2%。其中出口1802.0亿元,增长9.0%;进口723.8亿元,下降8.9%。 2019年,福州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4亿美元,新批合同外资金额39.4亿美元。新批合同外资项目310项,比上年少214项。 2019年,福州市新批境外投资项目30项,新批境外协议投资总额3.6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2.6亿美元。本年新批台资项目124项,比上年少50项,对台贸易额92.8亿美元,下降23.5%。 2019年,福州市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6亿美元,下降1.3%;对外承包工程期末在外人员40771人,下降16.3%。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1707万美元,下降17.1%;对外劳务合作期末在外人员35339人,下降2.0%。 2019年年末,福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757.3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9%,其中非金融企业存款4928.3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6%,住户存款6154.3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5%;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7443.72亿元,增长13.5%,其中短期贷款3800.02亿元,增长15.5%,中长期贷款12876.23亿元,增长13.2%。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5367.4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1%,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7137.3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9%。 2019年,福州市上市公司45家,比上年多2家,市价总值8420.01亿元,增长27.3%;全市股票、基金交易额78791.73亿元,全年期货交易额31456.83亿元。年末股民资金开户数418.48万户,新增54.24万户;年末期货公司3家,期货营业部34个;证券公司2家,营业部136个;外资金融机构(不含保险和证券机构)在福州设立的分行10个。 2019年,福州市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43.28亿元,增长13.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7.48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45.79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01.11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财产险赔款53.90亿元;人身险赔款47.21亿元。年末各类保险营业网点405个,外资保险机构在福州设立分公司15个,代表处1个。 民间习俗
福州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反映福州人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后人传”(福州俗语),因鸭蛋与福州话发音“压浪”谐音,渔民出海祈求没有风浪,也有“压乱”的意思,故福州人称它为“太平蛋”。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 老福州人“做年”,福州民俗专家邱登辉介绍说,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初一、初二、初三;其二,农历十二月初一“筅堂”开始,到“二月二”龙抬头,这两个多月都在“年”的概念里,即“年暝兜”;其三,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一直到正月二十九(拗九节)都算过年,历时45天;其四,农历十二月廿四祭灶到正月廿九拗九节。 [71] 汉代时,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立春”这一天。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改成春节。“春节风俗首先与立春有关。春节时,农民往往有看征兆占卜年岁丰歉的习俗,一些地方至今还流传有‘立春天气晴,百物好收成’等谚语。”福州文化学者赵麟斌在其著的《福州民俗文化述略》一书中这样写道。 [71] 游神、迎神是福州乡村正月里举行的一种习俗活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是游神的时间,是乡村“做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用敞篷大轿抬着当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十五元宵夜,游神迎神活动达到高潮。 [72] 福州传统有“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拗九节”却渐渐被“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可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
福州菜是闽菜的代表,闽菜有“福州菜香飘四海,食文化千古流传”之称。选料精致,刀工严密谨慎;讲究火候,注重调汤;喜用佐料,口味多变,显示了两大光鲜特征:一为刀工灵巧高明,寓趣于味,素有切丝如发,片薄如纸的美誉,较为有名的菜品如淡糟香螺片。二为汤菜众多,变化多种多样,素有“一汤十变”之说。**汤品如历史悠久的佛跳墙,有“坛起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美誉。其中聚春园佛跳墙最为有名。 福州的素菜也很有名,以面筋、豆腐皮、豆腐筋、冬笋、香菇、木耳等植物食物为原料,加工巧妙,烹制有方,味道很不错。福州许多寺庙、莱馆都经营素菜,其中以鼓山涌泉寺的素菜最为**。名素菜有“南海金莲”、“半月沉江”、“石鼓三鲜”、“涌泉三丝”等30多种。 地方文化昙石山文化:昙石山文化因昙石山古人类遗址而名。遗址位于福州市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实物最多的史前古人类文化遗址。已有5000多年的昙石山文化,堪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比,并具有海洋文明独特而鲜明的特征。1954年发现昙石山文化遗址以来,已进行了8次考古挖掘,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灯”的陶灯等一批重要文物。 船政文化:指晚清福建船政兴办时期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同治四年(1866年)创办于福州马尾的福建船政,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中国近代工业、科技、高等教育的发源地。 “三坊七巷”文化:“三坊七巷”文化源于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坐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是从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 “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格局形成于唐代后叶,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中叶发展到了鼎盛,总占地约45公顷,现存古建筑200多座,坊坊相连、巷巷相通,粉墙黛瓦、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许多名人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 传统艺术闽剧:又称“福州戏”。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民国十三年(1924年),郑振铎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闽班”的称号。 评话:福州地区主要曲艺品种,讲究唱、说、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 十番:原名“协欢”,意为声协和而成欢,是福州主要地方乐曲之一,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曲调悠扬动听。 福州十邑十个县的特产名产丰富,有“茶笋山木之饶遍天下”、“鱼盐蜃蛤匹富齐青”、“两信潮生海接天,鱼虾入市不论钱”(《福建通志》)之称。拥有龙眼、荔枝、柑桔、橄榄、芙蓉李、茶叶、香菇、竹笋、莲子,鱼、虾、螺、蚌、麂、雉、鹧鸪、石鳞、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等特产或名产。福州软木画、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平潭贝雕,其中寿山石雕、脱胎漆器、软木画被誉为“榕城三绝”。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 [76] 综述福州市有150多处**历史古迹,其中三坊七巷、林则徐墓、福州华林寺、乌塔、马尾船政遗址、福清弥勒岩、昙石山文化遗址、罗源陈太尉宫等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华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琊王德政碑”、李阳冰乌山摩崖石刻、记载明代郑和航海史料的“天妃灵应之记碑”。 [77] 景点
[78] 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地段分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群三种类型,分类进行保护。主要历史地段包括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3片历史文化街区,烟台山、乌山、屏山、于山、冶山、西湖、马尾、林浦、螺洲、洪塘、阳岐、闽安、南屿等13片历史风貌区,大桥头台江汛、泛船浦、马厂街、公园路、禅臣花园、福建私立协和大学、鼓岭等7片历史建筑群。 |